通山山鼓是山民在组合生产劳动时打击伴唱的民间文艺形式,包括在山地劳作时的“挖山鼓”、在水田插秧时的“栽田鼓”、在旱地或水田除草时的“褥草鼓”。
地处鄂南幕阜山脉中段的通山县地广人稀,每逢农忙时节,人们便自由组合起来,换工协作。劳动时,他们通常以打山鼓、唱山歌的形式消除疲劳,催工鼓劲,故而当地有“一鼓催三工”之说。
通山山鼓一般由鼓匠悬于腰间,右手拿槌击,左手托鼓底,配合手指调节,击出“哒”、“嘀”、“咚”三种声响,经常变化。鼓匠边击边唱,一唱众和。
相传,通山山鼓起源于古吴楚战场,由战鼓演变而成,历经三千多年传承发展至今,是我们研究吴楚文化的载体,对古代战争史的研究具有辅证作用。通山山鼓鼓点明快,唱腔丰富,风格古朴,丰富了中华民族的音乐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