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esource Libtrary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Xianning
通山山鼓
发表时间:2018-09-18 15:00:33    省级第1批,市级第1批,县级第1批    区域:通山    点击:755
省级发文:2007年6月6日鄂政发〔2007〕38号,市级发文:2006年10月30日咸政发〔2006〕33号,县级发文:2006年10月14日通山政发〔2006〕24号

通山山鼓是山民在组合生产劳动时打击伴唱的民间文艺形式,包括在山地劳作时的“挖山鼓”、在水田插秧时的“栽田鼓”、在旱地或水田除草时的“褥草鼓”。

地处鄂南幕阜山脉中段的通山县地广人稀,每逢农忙时节,人们便自由组合起来,换工协作。劳动时,他们通常以打山鼓、唱山歌的形式消除疲劳,催工鼓劲,故而当地有“一鼓催三工”之说。

通山山鼓一般由鼓匠悬于腰间,右手拿槌击,左手托鼓底,配合手指调节,击出“哒”、“嘀”、“咚”三种声响,经常变化。鼓匠边击边唱,一唱众和。

相传,通山山鼓起源于古吴楚战场,由战鼓演变而成,历经三千多年传承发展至今,是我们研究吴楚文化的载体,对古代战争史的研究具有辅证作用。通山山鼓鼓点明快,唱腔丰富,风格古朴,丰富了中华民族的音乐艺术。

建设单位: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图文信息中心 咸宁市群众艺术馆 Since 2017.12 Manage
协办单位: 咸安区群众艺术馆 嘉鱼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崇阳县文化馆 通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通城县文化馆 赤壁市群众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