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esource Libtrary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Xianning
披沙见宝串串珍——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巡礼
2017年12月22日   点击:2034   作者:金顶挑   最后更新:2018年10月19日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活态传承的传统文化,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十大门类。它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文化资源,还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蕴含着地域文化特色,融汇了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科研价值。咸宁是文化层丰富的沃土,历史积淀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如今,咸宁在打造中国中部绿心、建设国家生态城市的进程中,积极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努力彰显鄂南文化特色,为咸宁的绿色崛起集聚更多的能量。 

一、人杰地灵古韵在 

咸宁山水是影响咸宁发展的地脉,在咸宁山水孕育下的地域文化是咸宁发展的文脉。咸宁市地理位置特殊,处于“三苗故地”,素有“吴头楚尾”之称,是连接湘、鄂、赣三省的枢纽重地,乃东西咽喉、南北要冲,自古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这片土地山清水秀、物产丰富,文化形式多样,仁人志士辈出,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高地。

(一)半开半闭通四方

咸宁是幕阜山区与江汉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南靠幕阜山,北饮长江水,域内山重水复、河湖纵横,卧拥着斧头湖、西凉湖、黄盖湖,流淌着富水、陆水、淦水、隽水,众多山丘呈南高北低之势,可谓“群山奔幕阜、众壑赴长江”。

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咸宁的战略要地:靠山、滨江的地形构成天然的军事屏障,所处的南北过渡之位也使咸宁成为重要的战争通道。咸安区向阳湖镇的孙郭胡城堡、赤壁市新店镇的土城、九宫山上的吴楚雄关、黄龙山上的天岳关是咸宁的古城堡和古关隘。在这一战略要地曾发生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李自成殉难九宫山事件、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和天岳关战役。

特殊的地理位置也影响了咸宁文化的走向:长江水环抱、幕阜山横断的半封闭半开放的地理环境和南北过渡的地理位置,使得咸宁在长期保持土著文化特色的同时又不断吸收新文化元素,深深地打上兼容性的特色,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方言和宗教。

方言是文化的活化石。咸宁市大体流行赣方言,这是古吴语与古楚语融合中原汉语形成的一个语种。但在这一方言区内各个县市区的方言却各不相同,大致分为六个语系,每一个语系又包含10多种方言种类,全市986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有80多种方言,这种因历史移民和文化迁移而造成的复杂语言现象,全国罕见。以方言为基础,咸宁人民传唱着咸宁长篇叙事山歌、通山神歌,演唱提琴戏、花鼓戏、采茶戏和汉剧,讲述三国传说、李自成的传说、钟九闹漕的故事。

咸宁的宗教氛围十分开放。在传承道教等本土宗教的同时,引进了其他域外宗教,形成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信仰体系。其中,通城县黄龙山的兰若寺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庙之一,通山县九宫山的无量寿禅寺是全省规模最壮观的寺庙;九宫山上的“瑞庆宫”是全国五大道场之一;赤壁市(旧为蒲圻市)是全省伊斯兰教信仰的重点区域;蒲圻教区是鄂东南主教区,管辖咸宁、黄冈、黄石、鄂州四市天主教教务;嘉鱼、赤壁、通城、崇阳、咸安是全省基督教工作重点县市区。

(二)山清水秀育英才

咸宁位于中三角地带,处于湖北武汉、湖南长沙和江西南昌三大省会城市之间,绿化率高达54%,堪称“中部绿心”。在这片绿色的土地上,地貌、土壤、气候复杂多样,幕阜山脉在境内盘踞,道教名山九宫山欢迎八方来客,拥有“三台八景”的潜山被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淦水、西凉湖等河湖水系滋润着鄂南大地,漫山遍野的桂花香飘万里,星星点点的翠竹形成竹子的海洋,大大小小的温泉眼为人民提供医疗保健,太乙洞、鸣水泉洞、隐水洞、青山洞、白云洞、回龙洞、风孔洞洞洞出奇,形成了“山青、水秀、桂香、竹翠、泉温、洞奇”的自然生态。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在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下,咸宁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营造鄂南特色的民居。其中,王明璠府第被誉为“楚天第一大夫第”、“江南第一宅”,赤壁市赵李桥镇羊楼洞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在这样的生态环境里,咸宁人才辈出,许多仁人志士因立德、立功、立言而不朽,涌现出了唐代书法家李邕,北宋名臣冯京,元代名医吴昌祚,明代理学名士李承芳、李承箕兄弟,清代京剧创始人之一——米应生、汉剧泰斗余洪元,国民党元老石瑛,新中国第一任监察部部长钱瑛,近代教育家王世杰……而且,在民间还广泛流传着咸宁本土的机智人物故事,主要是以钱六姐为典型的才女型机智人物;以张十伢为突出代表的劳动者型机智人物;以焦四艮、黄庭煜等为代表的文人型机智人物;以李太清为代表的官宦型机智人物。

(三)因地制宜显智慧

咸宁市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丰富,最为有名的是桂花、温泉、竹子和茶叶,被誉为“桂花之乡”、“温泉之乡”、“楠竹之乡”、“茶文化之乡”。全市共有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四大品种群、近30个桂花品种,桂花品种数量、古树数量、基地面积、鲜桂花产量、桂花品质等居全国领先地位,其中百年以上古桂达2000珠,占全国2200珠的91%。全市散布着18000多处大小泉眼,其中流量在0.1立方米/秒以上的有997处,水质类型以硫酸钙、重碳酸钙和重硫酸钠型为主,水质清澈、无沉淀物,富含硫、氨、锶、氟等微量元素。竹子共有毛竹、箬竹、苦竹、孝顺竹、麻竹等五属70余种,其中楠竹占竹子种类的80%。咸宁是古老的茶区之一,植茶历史悠久,1958年和1980年两次在这里发现古原生茶树,通山县杨芳林、咸安区柏墩、赤壁市羊楼洞、崇阳县大沙坪是有名的茶镇。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勤劳的咸宁人民发挥聪明才智,合理利用大自然赐予的礼物。栽植桂花,酿制桂花酒,在中秋佳节祭拜月亮;种竹子,食竹笋,做竹器,制作竹雕工艺品,编制竹衣,舞起戏凤凰;植林木,做家具,添置山鼓和脚盆鼓,制作木雕;种麻织布,制作刺绣,缝制布贴;捕捉鱼儿,蒸制圆子;挖起大地上的泥土,捏制全国独一无二的呜嘟;培植茶树,制作红茶和砖茶,广泛用于日常生活、婚丧嫁娶、仪礼祭祀和诗谣文赋、歌舞戏曲,形成茶故事、茶传说、茶诗茶歌、茶调茶戏,并将茶叶远销英国和俄罗斯等国,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总之,在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和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中,勤劳的咸宁人民发挥聪明才智,传承遗产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 

二、众志成城保家园 

咸宁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便有先民在这里劳作生息,通城县麦市镇的尧家林遗址就是历史的见证。商周铜鼓在这里出土,崇凤尊龙、祭拜月亮的习俗在这里传承,三国传说在这里流传,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故事发生于此,提琴戏、采茶戏、长篇叙事山歌在全市传唱,作诗吟诵的神歌形式在这里留存,山鼓、盆鼓、呜嘟在大地回响,木雕、竹雕、剪纸、布贴装点人民的生活,充满汉瑶风韵的拍打舞在这里拍起,桂文化、温泉文化、竹文化、茶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这些就是咸宁的文化积淀,这些便是咸宁人民继续前行的力量。

我市根据“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全面启动非遗保护这一系统工程: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非遗保护;组织非遗普查,建立非遗档案;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项目名录体系;多措并举地进行非遗的活态传承;并努力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一)非遗宣传形式活

非遗传承的力量来自群众的自觉自愿,为增强社会各界的非遗保护意识、动员社会力量投身非遗保护,我市利用多种渠道宣传非遗。一是利用报纸、杂志、网站、电视台等媒体宣传非遗。二是在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和文化遗产日期间,通过庙会、民俗汇演、文化下乡、展板巡回展出等形式,开展非遗进学校、进社区、进工厂活动。三是组织项目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等各类展会,并自主举办非遗展览。四是发展非遗教育,设立校本课程,开展传承人进校园活动。

(二)体系完整基础实

摸清家底、建立档案之后,才好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非遗立项之后,才有明确的保护对象。为此,我市积极组织非遗普查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完善非遗名录体系。

我市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到全市88个乡镇(街道办事处)、1240个行政(自然)村,获取非遗线索7000余条,汇编成普查资料。并公开出版《咸宁长篇叙事山歌》《游哲茂鼓词精选》《桂乡遗风》《钱六姐的故事》《崇阳提琴戏》等30余种非遗资料、文集、音像制品。

在非遗普查的基础上,我市将具有重大历史、文化和科研价值的非遗项目列入非遗名录,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明确保护对象。目前,全市共有4个国家级非遗项目、20个省级非遗项目、37个市级非遗项目、129个县级非遗项目。

(三)活态传承平台广

非遗只有在相对完整的文化空间里才能得以持久发展,否则只是散落的珍珠,将面临不断流失的危险。且其具有以人为载体的活态传承特性,做好非遗保护工作的关键在于发挥传承人的主体性,通过多种措施开展活态传承工作。我市结合传统村落保护,命名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进行非遗的整体保护和品牌建设。

一是重视文化生态,创建文化之乡。通城县以拍打舞为项目支撑,建设麦市镇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通山县、崇阳县、通城县、赤壁市积极开展民间艺术之乡的创建工作,经过多方努力,赤壁市赵李桥镇(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通城县(拍打舞)、崇阳县(提琴戏)和通山县(木雕)被命名为2014-2016年度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崇阳县(提琴戏)被命名为“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通山县(木雕)被命名为“2014-2016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二是重视基地建设,建设非遗场馆。我市大力建设非遗传承基地、展示馆和传习所,为传承人举行宣传和传承活动提供固定的平台。我市现有鄂南文化展览馆和通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展示厅等综合性展厅,通山县九宫山熊氏木雕厂展厅、钱六姐纪念馆等专题展厅;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传承基地和通羊镇衢潭村通山山鼓传承基地建设成效明显,被省文化厅评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基地”。

三是打造活动品牌,激发非遗活力。依照“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我市通过打造活动品牌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崇阳县坚持举办“崇阳提琴戏剧节”,至今共举办九届,观看提琴戏成为崇阳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方式。通城县以“文化力量•民间精彩”全省广场舞比赛为契机,积极组织拍打舞比赛,促使拍打舞成为全民参与的地方文化活动品牌。

(四)创新发展利民生

非遗是极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在保护其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科学利用非遗,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与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相结合,有利于改善民生,有利于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我市积极振兴传统技艺、实施生产性保护,并大力支持民俗表演、推动服务业发展。

赤壁市根据《赤壁市茶叶产业发展奖励办法》和《关于加快推进茶叶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召开世界茶叶大会,推行万亩茶园计划,大力发展茶产业,振兴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这一传统技艺,荣获“中国青砖茶之乡”和“中国米砖茶之乡”的称号。

通山县组织民间文艺团队开展民俗表演,以通山山鼓传承团队为代表的民间文艺团队常年活跃于各个乡镇以及九宫山、隐水洞等景区,展示通山山鼓、山歌等乡土文化,有力推动了当地的旅游发展。

崇阳县支持提琴戏剧团开展商业演出,90余个剧团活跃在全县12个乡镇和周边县(市、区),年演出2000余场次,接待观众达100万人次以上,以平均每场收入2800元计算,全年创收约560万元。

另外,我市以本土音乐、舞蹈、民俗等为题材打造《梦寻咸宁》《千桥流水桂花香》《千古风流》《隽水天城》《白云深处》五台民俗风情歌舞,大大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三、光彩夺目稀世珍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推进,非遗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耕文明时代的文化形态和文化方式在迅速瓦解与消亡,商业性的流行文化风靡全球,新产品层出不穷,新时尚不断涌现,非遗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在流失、文化空间在压缩,非遗的生存环境遇到挑战。而且,非遗是以活人为载体来进行传承的,而人的生命短暂、脆弱,许多非遗往往随着传承人的离世而消失,可见非遗的传承方式是脆弱的。

在生存环境的挑战和传承方式脆弱的威胁下,我市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并出台《咸宁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决议》,通过多种保护方式进行抢救性记录和活态传承,披沙拣金地保存和保护了一批非遗项目。下面简略介绍相关项目:

1.提琴戏

提琴戏是崇阳、通城一带独具特色的戏曲剧种,因以“提琴”为主奏乐器而得名。它是在鄂东南、湘北、赣北等地区流传的梁山调与崇阳民间音乐结合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的,距今至少有200年历史。

提琴戏的角色分为“三生四旦带一丑”,即老生、小生、奶生、正旦、花旦、闺门旦、婆旦和小丑,丑角兼演摇旦和净角。

提琴戏的唱腔音乐分为琴腔和小调两部分。其中,琴腔为主要腔调。琴腔根据表现的情绪、场景和内容不同又分为正调、哀调、阴调(还魂调)、梦调、一字调。各腔调的板式结构大多是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的“单句子”结构,这是崇阳提琴戏的一大特点。

在崇阳提琴戏的演唱中较完整地保留了以本带假的运嗓方法,即不论行当和角色的年龄性别差异,其唱腔乐句之尾音或尾腔都必唱假嗓,如小生用本音起唱,小音(假音“咿”)结束;老生以本音起唱,小音过渡,冷音(沙音“啊”)结束。提琴伴奏也很独特,它运用支声复调的托腔方式,丰富了音色,增强了表现力。

提琴戏是我国300多个戏曲剧种中独具特色的一种,大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对地方戏曲史、民间音乐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2.木雕(通山木雕)

通山木雕是植根于湖北通山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以本地木材为基本材料进行雕琢加工的民间传统美术工艺,其源头可追溯自北宋年间九宫山道教宫殿建设。现存的古代通山木雕多属明、清古建筑及散落于民间的作品构件遗存。

通山木雕分大木雕刻(包括梁、枋、斗拱、檩等建筑装饰木雕)和细木雕刻(家具装饰木雕、木雕神像、装饰摆件等)两类,其多取材于人物、山水、鸟兽、花卉、虫鱼,题材内容丰富。

通山木雕的制作包括刷样、打轮廓线、分层次、分块面、粗坯雕、细坯雕、修光、刻线、打砂纸、油漆等多道工序,使用的技法分留底雕刻(线雕、浮雕、阴雕)及无底雕刻(透雕、镂雕、圆雕、透空双面雕)。此外,还讲究“七分天成,三分雕刻”,运用“随形就像”的雕刻技艺,进行“巧雕”,形成古拙朴实、浑然一体的风格。

通山木雕渗透着传统文化意蕴和朴实的文儒品味,是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完美结合,传承了古建筑艺术和传统木雕艺术,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美术史。

3.黑茶制作技艺(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

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是赤壁市赵李桥镇的一项传统制茶技艺。其产品主要有“川”牌青砖茶、“牌坊”牌米砖茶、“火车头”牌米砖茶,以及禅茶、七泡茶、咏梅茶、象棋饼茶等其他数十个新品种。

赵李桥砖茶历史悠久,其前身是羊楼洞砖茶,俗称“洞茶”,经晋商将饼茶和帽盒茶改进成砖形发展而成。

“川”字牌青砖茶质量的高低取决于鲜叶的质量和制茶的技术。鲜叶采割后先加工成毛茶;面茶分杀青、初揉、初晒、复抄、复揉、渥堆、晒干七道工序,里茶分杀青、揉捻、渥堆、晒干等四道工序。制成毛茶后再经筛分、压制、干燥、包装、制成青砖成品茶。冲泡后,色泽青褐,香气纯正,滋味尚浓。

“牌坊”牌米砖茶、“火车头”牌米砖茶为紧压的红茶,其所用原料皆为茶末,所以被称为“米砖茶”。 米砖原料分洒面、洒阍和里茶三种规格,原料经过筛分、拼料、压制、退砖、检砖、干燥、包装等工序而制成米砖茶。米砖外形美观,砖模棱角分明,纹面图案清晰秀丽,色泽乌亮,内质汤色红浓,香气纯和,味道醇厚。

赵李桥砖茶适应长久保存,具有保健功能,尤其适合高寒地带及高脂饮食地区人群饮用,是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等省区和蒙古、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人民的生活必需品,是万里茶道沿途人民友谊的见证。

4.中医诊疗法(镇氏风湿病马钱子疗法)

镇氏风湿病马钱子疗法是咸安区麻塘乡镇通益村镇氏族人世代传承而形成的治疗风湿病的特色中医疗法。据镇氏族谱记载,1898年太医寇世民因受维新变法牵连而逃入咸安区镇通益村,受镇氏族人收留后将治疗风湿病疗法的秘方及炮制、用药方法传授给镇乃江。

镇氏风湿病马钱子疗法的药物泡制,是将马钱子经过浸泡、去皮、切片、砂炒、筛选、碾磨等传统手工炮制后,再与炮制好的木瓜等药材粉末混合均匀制成马钱子散。通过炮制加工,使大毒性的马钱子所致的毒性反应,呈一过性、可控性,安全有效。并将其制成马钱子风湿丸、马钱子鳖甲丸、马钱子木瓜丸、风湿马钱子散。

镇乃江及其后人经过多年的行医实践,结合“马钱子”治疗风湿病的方法,通过四诊合参,辨证施治,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精确控制马钱子的口服剂量,再辅以针灸、药浴,中药外敷,饮食调理,因人、因时、因地治疗,终于形成了独特的镇氏诊疗体系,在治疗风湿、类风湿、痛风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疑难杂症时具有非常好的疗效,医治的患者遍布美国、意大利、新加坡、日本、越南和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镇乃江于1899年创办的镇氏风湿诊所也发展成为咸宁麻塘风湿病医院。

镇氏风湿病马钱子疗法从鄂东南民间逐渐走出来造福越来越多的患者,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纽带。它的相关炮制器具、医药理论、诊疗技术,也丰富、补充和完善了我国传统中医宝库。

 

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代表性项目名录(4项)

序 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

1

Ⅳ—126

提琴戏

崇阳县

2

Ⅶ—58

木雕(通山木雕)

通山县

3

Ⅷ—152

黑茶制作技艺(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

赤壁市

4

Ⅸ—2

中医诊疗法(镇氏风湿病马钱子疗法)

咸安区

 

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项)

序 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

1

Ⅰ—2

崇阳民间长诗——钟九闹漕、双合莲

崇阳县

2

Ⅰ—12

钱六姐的故事

咸安区

3

Ⅰ—13

李闯王传说

通山县

4

Ⅰ—35

长篇叙事山歌

咸宁市

5

Ⅱ—7

薅草锣鼓

通山县

6

Ⅱ—15

嘉鱼呜嘟

嘉鱼县

7

Ⅱ—18

赤壁脚盆鼓

赤壁市

8

Ⅲ—10

通城拍打舞

通城县

9

Ⅳ—6

采茶戏(通山采茶戏)

通山县

10

Ⅳ—8

崇阳提琴戏

崇阳县

11

Ⅳ—28

通城打锣腔

通城县

12

Ⅶ—12

木雕(通山木雕)

通山县

13

Ⅶ-20

竹雕(咸安竹雕、通山竹雕)

咸安区、通山县

14

Ⅷ—31

豆豉酿制技艺(杨芳酱油豆豉酿制技艺)

通山县

15

Ⅷ—32

牮纸制作技艺(黄龙牮纸制作技艺)

通城县

16

Ⅷ—46

黑茶制作技艺(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

赤壁市

17

-56

红茶制作技艺(杨芳林瑶山红茶制作技艺)

通山县

18

Ⅸ—4

镇氏风湿病疗法及马钱子秘方

咸安区

19

Ⅸ—10

咸宁胡氏烧烫伤疗法及祖传秘方

咸安区

20

-23

元宵节(通城赛锣赛亮)

通城县

 

 

 

 

 

咸宁市市级非遗项目名录(共37项)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

1

—1

咸宁长篇叙事山歌

咸宁市

2

—2

李闯王传说

通山县

3

—3

钱六姐的故事

咸安区

4

—4

钟九闹漕

崇阳县

5

—5

双合莲

崇阳县

6

—6

张家十伢的故事

通城县

7

—1

通山山歌

通山县

8

—2

通山山鼓

通山县

9

—3

赤壁脚盆鼓

赤壁市

10

—4

呜嘟

嘉鱼县

11

—5

杨芳十样锦

通山县

12

-6

崇阳洪下脚盆鼓

崇阳县

13

—1

拍打舞

通城县

14

—2

哪吒灯

通山县

15

—1

提琴戏

崇阳县

16

—2

通城打锣腔

通城县

17

—3

通山采茶戏

通山县

18

-4

崇阳花鼓戏打锣腔

崇阳县

19

—1

汀泗地花戏

咸安区

20

—2

簰洲说唱

嘉鱼县

21

—1

通山木雕

通山县

22

-2

通山刺绣

通山县

23

-3

通山剪纸

通山县

24

-4

通山竹雕

通山县

25

-5

咸安竹雕

咸安区

26

—1

杨芳酱油豆豉酿制技艺

通山县

27

—2

黄龙牮纸制作技艺

通城县

28

—3

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

赤壁市

29

-4

羊山纸制作技艺

通山县

30

-5

杨芳林瑶山红茶制作技艺

通山县

31

-6

簰洲鱼圆子

嘉鱼县

32

—1

镇氏风湿病马钱子疗法

咸安区

33

—2

胡氏烧烫伤疗法

咸安区

34

-3

旗黄膏制作技艺

通山县

35

-1

中秋祭月

咸安区

36

-2

通山神歌

通山县

37

-3

通城赛锣赛亮

通城县

非遗保护事业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业,是需要千军万马来共同努力的事业。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一大批文化工作者和民间艺人的努力下,在老一辈民间文艺守望者的执着追求下,咸宁市的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在此,向他们致敬!然而,时不我待!活态流传的非遗在时代大潮中不断流失,传承咸宁非遗,彰显鄂南文化特色,保护文化根脉,守住精神家园,“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迫切需要全社会共同付诸行动。

20166月刊于《走近咸宁》第22期)

建设单位: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图文信息中心 咸宁市群众艺术馆 Since 2017.12 Manage
协办单位: 咸安区群众艺术馆 嘉鱼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崇阳县文化馆 通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通城县文化馆 赤壁市群众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