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山神歌亦称春歌,是当地举行祖先神灵祭祀、新春祝福、欢聚抒情和歌师们赛诗才的民俗活动。
通山神歌所颂之神有三:一是祖先,二是吴主(孙权),三是当地民间信仰之诸神。每逢春节和建立祠堂、迎接祖先神灵的神像牌位等重大族庆活动,通山民间便以各自然湾为集唱地,接来祖先、吴主的神像或牌位,与当地信仰之诸神的神像一道供于祖祠或大堂屋案桌上,举行祭拜仪式后,歌师们便围坐在歌堂火堆旁唱神歌,以锣鼓伴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族人安康、万事如意。
通山神歌分歌头、主题歌、歌尾三大部分。一般说来,歌头是请神,歌尾是祝神,内容是固定的。主题歌则是即兴吟唱的,从形式到内容都比较复杂,其形式多为对歌,其内容涉及生产生活、文史掌故等诸多领域。而且,主题歌讲究行令、韵律,常用“说书论典”、“隐而不露”等暗喻手法,还用“唱三新”、“推三字”、“姓氏冠顶”、“三五七长短句”等变字唱法。歌师唱神歌时不仅要合平仄和韵律,还须围绕上段词句格式及内容在规定的七下锣鼓点后脱口而出。
通山神歌以吟诵的形式进行,再现了古人吟唱诗文的场景;每首神歌实际上就是一篇绝句,加上与锣鼓结合,构成了形式讲究的独特民间音乐形式;它还是古老的祭祀文化的生动展现。因此,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