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泗地花戏是由明代湘籍移民传入鄂南的花鼓戏发展而成的地方曲艺形式,流传于咸安、赤壁、嘉鱼、江夏、天门、汉川、沔阳等地。
明代天启年间,前来鄂南逃避水荒的湘民迫于生计结伙卖唱乞讨,边打花鼓边唱家乡小调,并融入鄂南方言和民歌,从而形成地花戏。汀泗地花戏腔调多样,有适合青衣唱的嫂子调、旦角唱的卖花调、丑角唱的砂锅调、表现男女患难相爱的送郎调、制造情节高潮的五花调、反映底层人民反抗精神的梁山腔。
汀泗地花戏由锣、鼓、唢呐、胡琴等乐器伴奏,其使用的胡琴十分独特,是将京胡、二胡制成一体,在大竹筒里套小竹筒,形成大、小两个共鸣箱。其锣鼓点粗犷,舞台步伐豪放,田园野老风味浓郁,常将日常劳动中捕鱼撒网、驾舟乘伐、扶犁锄禾等劳动姿态应用到表演过程中,尤其是模仿喜鹊登枝的阿鹊步最受欢迎。
汀泗地花戏是湘文化迁移到鄂南并与当地文化融合的产物,既传承了云梦泽文化,又丰富了鄂南民间文化宝库,是极具乡土气息的社会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