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9日 点击:467 来源部门:2016年12月《咸宁经济》 作者:金顶挑、王能领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活态传承的传统文化,而表演类非遗主要是指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等门类的传统文化。表演类非遗和传统技艺类非遗、传统医药类非遗、民俗类非遗一样,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文化资源,还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蕴含地域文化特色,融汇了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科研价值。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调整转型的关键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倡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统筹推进“文化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建设;省市建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体系的举措相继出台。在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时代潮流中,如何坚持大文化发展理念?如何从活态传承的非遗中汲取发展动力?如何从具备群众基础的表演类非遗中寻求新的发展方向?这是咸宁市发展大文化产业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本文拟对咸宁市表演类非遗的保护现状进行报告,以资大文化发展之政。
一、存续与保护
咸宁地处湘、鄂、赣三省交接之处,南靠幕阜山,北饮长江水,东眺鄱阳,西望洞庭,是幕阜山区与江汉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生于斯长于斯的咸宁人民在这种半开半闭通四方的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中,既传承本土文化又不断吸收新的文化元素,从而创造了极具地域特色的非遗,有许多表演类非遗和群众文艺相结合而传承至今。
咸宁市的表演类非遗主要包括四种文艺样式:一是神话、传说、史诗、长诗、民间故事、民间谚语、歌谣、笑话、谜语、歇后语等民间文学,如咸宁长篇叙事诗、赤壁之战的故事、钱六姐的故事、崇阳民间长诗——《双合莲》《钟九闹漕》、李闯王传说等。二是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曲、舞蹈音乐、戏曲音乐、曲艺音乐和民间祭祀仪式音乐等传统音乐,如通山山歌、通山山鼓、脚盆鼓、应锣应鼓、呜嘟、鄂南提琴、杨芳十样锦、古田茶歌、打硪歌等。三是生产习俗舞蹈、岁时节令习俗舞蹈、人生礼仪舞蹈、宗教信仰舞蹈、生产习俗舞蹈等传统舞蹈,如拍打舞、龙舞、狮舞、打花鞭、蚌壳精、采莲船、打莲厢、戏凤凰、单龙戏虎、打狮子、草把龙等。四是传统戏曲艺术、民间说唱艺术等传统戏剧和曲艺,如提琴戏、采茶戏、花鼓戏、咸宁高腔、汀泗地花戏、簰洲说唱等。
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咸宁市表演类非遗的保护取得了初步成果,主要体现在:
1.名录体系初备。咸宁市积极命名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建立四级名录体系。至今,共申报和公布县级项目129个、市级项目37个、省级项目20个、国家级项目4个。共推荐和命名县级代表性传承人123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64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7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名。其中,《提琴戏》等20个项目属于表演类非遗,甘伯炼等30名传承人为表演类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表一:咸宁市表演类非遗项目名录(截至2015年6月)
序 号 |
编 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 |
级别 |
1 |
Ⅰ—1 |
咸宁长篇叙事山歌 |
咸宁市 |
省级 |
2 |
Ⅰ—2 |
李闯王传说 |
通山县 |
省级 |
3 |
Ⅰ—3 |
钱六姐的故事 |
咸安区 |
省级 |
4 |
Ⅰ—4 |
钟九闹漕 |
崇阳县 |
省级 |
5 |
Ⅰ—5 |
双合莲 |
崇阳县 |
省级 |
6 |
Ⅰ—6 |
张家十伢的故事 |
通城县 |
省级 |
7 |
Ⅱ—1 |
通山山歌 |
通山县 |
市级 |
8 |
Ⅱ—2 |
通山山鼓 |
通山县 |
省级 |
9 |
Ⅱ—3 |
赤壁脚盆鼓 |
赤壁市 |
省级 |
10 |
Ⅱ—4 |
呜嘟 |
嘉鱼县 |
省级 |
11 |
Ⅱ—5 |
杨芳十样锦 |
通山县 |
市级 |
12 |
Ⅱ-6 |
崇阳洪下脚盆鼓 |
崇阳县 |
市级 |
13 |
Ⅲ—1 |
拍打舞 |
通城县 |
省级 |
14 |
Ⅲ—2 |
哪吒灯 |
通山县 |
市级 |
15 |
Ⅳ—1 |
提琴戏 |
崇阳县 |
国家级 |
16 |
Ⅳ—2 |
通城打锣腔 |
通城县 |
省级 |
17 |
Ⅳ—3 |
通山采茶戏 |
通山县 |
省级 |
18 |
Ⅳ-4 |
崇阳花鼓戏打锣腔 |
崇阳县 |
市级 |
19 |
Ⅴ—1 |
汀泗地花戏 |
咸安区 |
市级 |
20 |
Ⅴ—2 |
簰洲说唱 |
嘉鱼县 |
市级 |
表二:咸宁市表演类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截至2016年9月)
序号 |
项目名称 |
代表性传承人 |
1 |
咸宁长篇叙事山歌 |
夏淑兰 严悌火 |
2 |
李闯王传说 |
朱型淼 |
3 |
钱六姐的故事 |
钱开枝 |
4 |
通山山歌 |
陈七军 焦拾元 夏慧清 李莲子 宋菊秀 杨秀芳 夏金仙 陈如银 |
5 |
通山山鼓 |
张善育 焦明台 焦韩恩 张颂贤 张希康 |
6 |
赤壁脚盆鼓 |
龚益山 龚建平 |
7 |
呜嘟 |
毕寅生 |
8 |
杨芳十样锦 |
吉明炎 徐次节 |
9 |
拍打舞 |
陈天水 吴志奇 |
10 |
提琴戏 |
甘伯炼 王中平 |
11 |
通城打锣腔 |
张李吴 |
12 |
通山采茶戏 |
柯于朴 柯于禄 赵飞龙 |
2.保护方式多样。咸宁市多措并举地开展非遗保护,全方位地启动非遗保护模式。一是抢救性保护。组织广大文化工作者深入到乡镇(街道办事处)、行政(自然)村,进行非遗普查,运用图文声像等形式,留存非遗档案,汇编普查资料,并出版《咸宁长篇叙事山歌》(第一卷、第二卷)、《通山民间歌曲》、《崇阳民间舞蹈选》《崇阳提琴戏剧志》等30余种非遗资料、文集、音像制品。二是整体性保护。组织开展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创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通城县麦市镇被命名为“湖北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赤壁市赵李桥镇羊楼洞村等8个古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崇阳县(提琴戏)被命名为“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三是生产性保护。支持团队发展和商业演出,引民间文艺团队进景区。以通山山歌山鼓团队和崇阳提琴戏剧团为代表的民间文艺团队常年活跃于各村镇及九宫山、隐水洞等景区,有力推动了文化服务业的发展。四是立法保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和《咸宁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决议》,增加非遗岗位编制,并结合新预算法实施,推动各地将非遗保护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3.社团组织兴起。在全市范围内,崇阳县文昌剧团、赤壁市随阳乡土剧团、嘉鱼县金泉农民艺术团、南鄂百花艺术团、通山县衢潭村民俗文艺队、咸安区高升楚剧团等200余个传统文化传承团队常年在乡间活动,成为村民娱乐、商业演出、宣传政策方针的重要方式和力量。通山县仍保留摆歌台赛歌的传统,一些山歌爱好者还自发成立“山歌友雅集”并建立山歌堂传承山歌。
4.校园传承活跃。咸宁市部分中小学、大学以及党校,已经尝试将非遗引进校园。通山县实验小学、崇阳县实验小学、通城县隽水寄宿中学、咸安区汀泗桥镇中学等中小学,结合通山剪纸、崇阳提琴戏、通城拍打舞、汀泗地花戏等地方特色文化,设立校本课程,创建非遗传承学校,开展传承人进校园活动。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在承办咸宁市“世界读书日”系列文化活动中,将非遗展引进校园。咸宁市委党校安排咸宁市非遗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为4个班次接近200名学员介绍咸宁非遗。湖北科技学院举办“鄂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舞蹈)传承演出”,使得非遗传承人和在校大学生同台表演赤壁脚盆鼓、嘉鱼呜嘟等民间文艺。
5.宣传渠道畅通。一是利用报纸、杂志、网站、电视台等媒体宣传非遗,例如崇阳县将《双合莲》改编为5集戏剧电视剧,咸宁市群众艺术馆联合CCTV——《故乡》栏目组拍摄《吴丹带你看故乡》之咸宁篇。二是在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和文化遗产日期间,开展非遗进学校、进社区、进工厂活动,例如赤壁市和嘉鱼县每年举办新春文化赶集活动,展演脚盆鼓等民间文艺。三是组织项目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等各类展会并自主举办非遗展,例如咸宁市群众艺术馆在举办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非遗展览中,运用通城打锣腔等传统表演类非遗样式录制抗战题材的作品循环播放。四是开展国内外交流。1988年,荣获湖北省首届民间歌舞电视大奖赛金奖的舞蹈作品《拍打舞》随湖北省民间艺术团赴民主德国访问演出。2003年夏,韩国民俗学会会长姜腾鹤先生率韩国民俗调查团来咸宁交流,实地考察通山、咸安两地的田歌和山歌。2015年9月,中国民协专家组考察咸宁长篇叙事山歌,并于2016年10月授予咸宁市“中国汉族民间叙事长歌之乡”牌。
二、潜力与困境
咸宁古属三苗之地,素有“吴头楚尾”之称,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形成丰富的文化层、充满楚风瑶韵。面对现状,为有针对性地保护咸宁市表演类非遗,特将其蕴藏的优势潜力与面临的突出问题分析如下:
纵观咸宁市表演类非遗,其优势潜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资源总量丰富。咸宁地处三省交接之处,多种文化在这里汇聚、积淀,留存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和曲艺等门类的非遗,《咸宁长篇叙事山歌》等特色明显、已经申报立项并适合搬上舞台的项目,就多达20个,其他仍未立项的项目远远不止这么多。二是群聚优势突出。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机智人物故事、鼓文化、地方戏曲群聚的特殊现象。涌现出以钱六姐为典型的才女型机智人物,以张十伢为突出代表的劳动者型机智人物故事,以焦四艮、黄庭煜等为代表的文人型机智人物故事,以李太清为代表的官宦型机智人物故事;流传提琴戏、采茶戏、花鼓戏、高腔戏、簰洲说唱等传统戏剧和曲艺;传承通山山鼓、赤壁脚盆鼓、神鼓、花鼓等多种鼓种。其中,机智人物故事引来省内外专家于1984年在咸宁召开首届“全国机智人物故事学术讨论会”。三是品牌效应明显。咸宁市利用通山山鼓、脚盆鼓、提琴戏、桂花、拍打舞等元素,打造出《白云深处》、《隽水天城》、《千桥流水桂花香》、《梦寻咸宁》和嫦娥实景剧等文艺精品,推出“崇阳提琴戏剧节”、“香城大舞台”、“南鄂群星奖”、“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世界华文诗歌大奖赛”等文化活动品牌。四是市场前景巨大。在国家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潮流中,崇阳提琴戏剧团、通山山歌山鼓团队、赤壁脚盆鼓团队、通城打锣腔剧团积极举办商业演出。其中,仅崇阳一地就有90余个提琴戏剧团,常年活跃在全县12个乡镇和周边县(市、区),据估计,其年演出2000余场次,接待观众达100万人次以上,以平均每场收入2800元计算,全年创收约560万元。
然而,咸宁市表演类非遗保护所面临的问题也很突出。一是创作素材不足。咸宁市的文艺创作重视本土化的趋向越来越凸显,却苦于缺乏可资利用的文艺档案,许多适合创作或改编为舞台作品的素材仍尘封在档案柜里,特别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搜集、整理的《咸宁地区民间舞蹈集成》、《咸宁地区民间器乐曲集成》、《咸宁地区文化志(1965-1995)》和《湘鄂赣苏区鄂东南革命根据地文化史料汇编(1927-1937)》等文化集成志书至今仍未出版,不方便公众查阅利用。二是专业机构缺位。近年来咸宁市社会文艺团队重新活跃起来,许多民间社团自发传承崇阳提琴戏、通城打锣腔、赤壁脚盆鼓、通山山鼓、通山山歌等地方传统文化,但其存在演出水平良莠不齐、团队管理不规范的问题,有待专业演出机构进行指导。三是传承人群稀少。尽管文化行政部门已为立项的非遗项目命名了代表性传承人,但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留守在农村的青壮年极少,愿意坚持学习非遗、传承非遗的后备力量薄弱。四是资金保障不力。咸宁市已依法将非遗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但各县(市、区)的预算额普遍偏低,从1万元到5万元不等,只能维持日常办公。而非遗保护工作涉及面广,承担的任务重,包括普查、申报、立项、传承等各项工作,远非日常办公经费所能运转。五是基础设施落后。咸宁市已建立了通羊镇衢潭村通山山鼓传承基地、鄂南文化展览馆等一批非遗传承基地和展示馆,但这些只是发挥典型示范作用的孤立点,大量方便老百姓使用的活动场所有待逐步建立。人口集中的市区竟没有一个专业演出剧场,市、县文化馆对外开放的活动厅室往往一厅多用且数量有限,一些街道(乡镇)文化站建在政府办公楼里,不方便开展群众活动。六是创新利用不够。通山山鼓团队等民间团队走出村组、走向商业化,见缝插针地在农闲之余接受活动主办方和部分景区的演出邀请,既传承传统文化又获得经济效益。但这种游击式的传统演出适应不了市场化和网络化的形势,运行不稳定,展现形式满足不了网络媒体环境熏陶下的年轻群体的需求。
三、对策与建议
在“五位一体”整体布局中,为更好地保护咸宁市表演类非遗,需要推动其融入现代生活,实现活态传承。需要搞好配套服务,加快推进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整合多种传承力量,打造特色品牌,走创新利用的市场化路子。
1.服务是基础,要配套相关条件。想让咸宁市表演类非遗传承得更长久,就得加大投入,奠定坚实的基础。一是做好档案工作。在普查的基础上,汇编资料,出版文化集成志书,并将文艺档案建设做为文化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规范文艺档案管理。二是改善传承场所。按照湖北省文化厅“四馆三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非遗展示馆、剧场、剧团排练场、基层文体广场)的工作部署,加强非遗基础设施建设,并强化信息化建设,建立线下服务与线上交流并举的服务模式,满足不同人群特别是习惯网络生活方式的中青年人群的文化需求,把农村、基层群众和特殊群体观看非遗传承演出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四馆三场”的文化阵地作用,为非遗宣传与传承提供平台。三是加大政府扶持。根据地方财力增长而增加非遗工作经费预算,进行“以钱养事”,拨付传承演出专项经费,发放戏剧演出补贴,重点扶持崇阳提琴戏、通城打锣腔、通山采茶戏等地方剧种的复排、演出活动。
2.传承人是载体,要发挥群众的主创性。想让咸宁市表演类非遗传承得更鲜活,就得发挥人的能动性,充分凝聚传承载体。一是开展“乡贤”评选活动。在各地兴修祠堂的热潮中,运用家族向心力组织各地推选德行好、传承非遗积极的民间艺术家,并设置网络投票环节扩大非遗宣传。然后以“乡贤”为典型,吸引更多的人群学习非遗、传承非遗,鼓励其以身边人、身边事为素材,挖掘优秀的民间文化资源,创作健康向上、接地气的文艺作品。二是成立传承展演中心。为引导社团——文化传播的活跃因子健康发展,改变民间文艺团队自发而与现代市场不相适应的状态,建议成立“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演中心”,重点传承通山采茶戏、通城拍打舞等表演类非遗项目,发挥其专业引领作用。三是发展非遗教育。在培育非遗传承示范学校的同时,鼓励各类学校既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又担负传承文化的使命,开设非遗课程,引传承人进校园,举办拍打舞等兴趣班,选送学生参加戏曲人才专项培养计划。
3.品牌是关键,要彰显地域特色。要想咸宁市表演类非遗传承得更响亮,就得深度挖掘地域特色,用心打造品牌。一是整合同质文化资源。利用群聚优势,将各地的机智人物故事、鼓文化和传统戏曲资源整合起来,统一规划,避免重复开发。二是宣传地域特色文化。重点宣传咸宁长篇叙事山歌、崇阳提琴戏、通城拍打舞等特色文化,形成品牌效应。
4.文化是灵魂,要实现创新利用。要想咸宁市表演类非遗传承得更深入,需要灵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精准抓住文化之魂。一是发展文化旅游。将表演类非遗项目及其传承人引进九宫山、隐水洞、葛仙山、黄龙山等景区,结合九宫山避暑节和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等品牌节庆活动,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开发鄂南机智人物探寻、鄂南鼓文化和鄂南戏曲文化旅游专线。二是组织文化赛事。组织民歌赛、微电影大赛、动漫制作大赛等活动,将《咸宁长篇叙事山歌》等演唱类项目、《钱六姐的故事》等适合改编为微电影的项目、《张乖崖的传说》等适合制作成动漫的项目活络起来,通过多媒体手段和网络平台将青年人群吸引进来。三是建设民俗文化村。以赤壁市赵李桥镇羊楼洞村和通山县九宫山镇中港村等传统村落为试点,将传统古村落保护和旅游区开发结合起来,特别是将在传统村落中活态流传的文化作为旅游区的核心看点。
(作者系咸宁市群众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科员;咸宁市歌舞剧团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