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7日 点击:726
人的变化,社群的变化,时代的变化带动着文化的变化。文化会变化,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才有文化保护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或许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质本真性的问题。保护,是通过自觉的努力让遗产项目在理想的状态下尽可能保持其原有的属性,最起码的要求是,依照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使该项目避免丧失它最基本的属性。
与通常使用的术语“原生态”、“真实性”不同,“基质本真性”是一个更侧重历时性的范畴,因为基质本真性是一个关心事物自身在演进中的同一性的范畴。有时间维度才有先后时间里是否保持自身同一的问题。
我这里所说的基质本真性,是指一事物仍然是它自身的那种专有属性,是衡量一种事物不是他种事物或者没有蜕变、转化为他种事物的一种规定性尺度。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基质本真性是它的真髓,是它的灵魂,灵魂在,则事象在;灵魂变了,则事物也随之变了;灵魂的消亡意味着事象生命的结束。
基质本真性的概念是在承认文化事象在变化的同时,保证文化事象的变化保持在一个同质限度之内。基质本真性的概念并不无视尤其并不反对文化的变化和演进,而是在尊重和遵循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以及承认社群自身进行文化调适的正当性的前提下,为了建设明天,而保持特定文化事象的基本的同一性。
构成本真性的基本要素是该事象的:1.基本性质。2.基本结构。3.基本功能。4.基本形态。5.作为主体的个人、社群、族群对该事象的价值评估。